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
心理健康的含義:
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.國內外學者曾對心理健康的定義與內涵,從不同角度進行過多方面的闡述與探索.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認為:"所謂心理健康,是指在身體,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,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."實際上,我們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種角度來定義心理健康.從廣義上講,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,持續的心理狀態.從狹義上講,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過程內容完整,協調一致,即認識,情感,意志,行為,人格完整和協調,能順應社會,與社會保持同步. 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綜合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觀點,依據中學生的心理特征,可將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歸納為: 1.認知能力發展正常,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. 智力是人的觀察力,注意力,記憶力,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等認知能力的綜合.中學生的年齡正處于人生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,智力與認知能力發展正常,是中學生就學階段的重要心理條件,是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.衡量中學生的智力和認知能力,關鍵在于看其能否正常發揮出效能.主要標準為:有強烈的求知欲,樂于學習;對新問題,新事物有興趣和探索精神,表現出能動性;智力各因素在活動中能夠有機結合,積極協調,正常地發揮作用. 2.情緒穩定,樂觀,心情愉快 情緒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產生的態度體驗.中學生情緒健康的內容主要有:積極情緒多于消極情緒,使自身保持樂觀,積極,向上的心態;情緒反應適度,有適當的引發原因,反應強度與引發情境相符合;能有效調節和控制情緒的質,量,度,使其能在適當時間,場合恰如其分地表達,既能克制約束,又能適度宣泄,不過分壓抑. 3.意志健全,有較強的行動的自覺性,果斷性,頑強性和自制力 意志是人們自覺確定目的,并根據目的去克服各種困難,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.意志健全主要表現為行動的知覺性,果斷性,頑強性和自制力,即:在活動中有自覺目的,而不是缺乏主見或盲目決定,一意孤行;執行決定中能及時決斷,并根據變化的外界環境隨時調整決定;能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一切困難和挫折,實現既定的目標;同時能有效地控制,調節自身的心理活動,使之符合實現目標的要求. 4.自我觀念正確,具有健全統一的個性 自我觀念是人對自身環境以及與周圍事物關系的認識,個人總是在與現實環境,與他人的相相關系中,在自己的實踐活動認識自己的.只有樹立正確的自我觀點,才能形成健全統一的個性.其一致的標準為:對自己的認識比較接近現實,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;能愉快地接受自己,對自己的生活,學習,現狀和未來有一定程度的滿足感和發展感;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個性的核心,把自己的需要,愿望,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. 5.和諧的人際關系 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,人們在互相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個體的心理關系稱為人際關系.人際關系離不開群體背景,受認識傾向調節,并且有相應的情感體驗.和諧的人際關系主要表現為:樂于與人交往,既有穩定廣泛的一般朋友,又有無話不說的知心朋友;在與人交往中不卑不亢,保持自己的個性;寬以待人,樂于助人,客觀評價自己和別人.取人之長,補已之短;積極的交往態度多于消極態度;有必要的心理準備,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保護和發展自己. 6.較強的適應能力 這里的適應能力包括社會適應,學習適應,生活適應等.人生活在世界中,要具有一種積極的適應機制,積極適應自身,環境及社會的各種變化.當環境發生變化,個人就要作出行為上的變化,以調整與社會,環境的協調關系.這種適應能力的標準是:能和集體保持良好的接觸和同步關系,自己的需要和愿望與社會的要求,集體的利益發生矛盾時,能迅速自我調節,謀求與社會協調一致,對社會現狀有較清晰的認識,明確自己所處的位置;學會調控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,掌握排解心理困擾,減輕心理壓力的方法;學會學習,掌握學習的方法與策略,能夠優化和調節自己的學習過程,能夠調控自己的學習心理狀態,開發潛能,達到良好的學習適應.
來源:大邑中學 編輯:龔魏 |